顯示具有 行銷企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行銷企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行銷筆記] 定價策略

行銷基本四P之一,Price,所涉及的層面及需要考量的因素相當複雜及廣泛,除了代表消費者對於一個商品或服務所需要支付的"代價"之外,其實還代表著許多因而俺生的聯想與訊號。

消費者購買一項產品或服務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價格」與「價值」之間的拉鋸戰,價格的訂定實質上並沒有絕對的高低好壞,問題在於:消費者心中的天平向哪一邊傾斜。

「價格」不只是一個數字而已,它還透漏著許多相關的訊息,如品質及形象。所以在訂定價格時,必須要將消費者這種非價格聯想與解讀的行徑納入考量,以符合產品的定位及目標市場。當消費者越不了解產品, 對購買行為本身越沒有把握與自信時,尤其交易金額越大的產品,他們越需要透過一些可以掌握的線索作為決策參考的依據。

價格制訂的六個步驟:
  • 選擇定價目標
    1. 求生存
      當產能過剩時,以低價策略來度過難關是一個生存下來的手段
    2. 當期利潤極大化
      以較高的價格讓投資報酬率極大化,但風險在於可能只能創造短期的績效。
    3. 市佔率極大化
      為了增加市佔率,不惜短期的策略性虧損,以較高的銷售量來創造較低的生產成本,一般適合價格敏感度高,且有經濟規模的產品。
    4. 市場吸脂極大化
      新科技或突破性的產品推出時,為了快速賺取最大利潤以回收研發經費,通常會選則高價位策略。適合價格敏感度低且潛在客戶願意支付高價搶先擁有的產業
    5. 產品品質領導地位
      塑造產品品質及市場地位的領導形象,索取較高的價格。
  • 推估市場需求
    不同的價格水準會導致不同的需求水準,必須蒐集以往銷售資料及市佔率、產業前景預測、競爭者的動態與策略企圖、相關替代品的消長趨勢、經濟景氣、消費趨勢演變以及國民所得變動等資料,以對市場需求水準進行比較精細的推估。
  • 估計成本
    需求水準位價格設定了一個不能跨越的天花板,成本則設定了一個不能跨越的地板,除非有特殊策略考量,否則通常價格會設定在成本以上。估計成本時,需要計算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和總成本,也要計算不同產量水準下的單位成本、規模經濟效果及學習曲線(經驗曲線)所導致的學習效果等因子。
  • 分析競爭者的成本、價格及產品
    以「市場需求」及「單位成本」所設定的價格區間為基礎,將競爭者的成本、價格和可能價格反應行動納入考量。此外,產品與競爭對手之間的特色差異亦需納入評估以決定應該高於、低於或等同於競爭者。
  • 選擇定價方式
    基於前三個步驟,我們已經有了最高、最低及對手的定價參考點,接著就是訂定合理的價格。價格的訂定主要有幾種方式:
    1.  成本導向定價法
      • 加成定價法
        以單位生產或進貨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潤比例來制訂價格,一般通路業者較常使用此定價方式。公式如下:
        價格=(單位成本)/(1-加成比例)
      • 目標報酬率定價法(損益兩平定價法)
        公式如下:
        價格=單位成本+(投資資金x目標報酬率)/銷售量
    2. 價值導向定價法(顧客導向定價法)
      • 認知價值定價法
        以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所認知的價值高低來定價,若認知價值高則可訂定較高的價格,反之亦同。例如冬季的羽絨衣銷售價格可能比夏季高出許多。
      • 價值定價法
        以相對較低的合理價格提供品質優異的產品,讓消費者覺得物超所值的定價手法。量販業者常用的EDLP(Every day low price)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附加價值定價法
        為了強化自己的定價權,避免陷入價格競爭的窘境,而在較高的產品價格上做一個合理化的說詞,例如較長的保固期,較佳附加功能...等
    3. 競爭導向定價法
      • 現行水準定價法
        以競爭者的價格作為定價的基礎,或者保持相同水準,或者與市場領導者保持一定價差。
      • 拍賣式定價法
        主要用來處理過多的庫存及二手貨上,常見的有三種:英國標(價格由下往上)、荷蘭標(價格由上往下)、投標定價法
  • 決定最後價格
    在最後拍板定價之前,仍需要考量內在因子及外在因子,說明如下:
    內在因子包含行銷目標、行銷策略及組合、成本、組織考量
    外在因子包含市場與需求的本質、競爭者的策略及價格、其他環境因子、顧客對價值的認知。
定價策略
常見的定價策略包含「產品組合定價法」、「新產品定價法」、「差別定價法」、「心理定價法」、「推廣定價法」,說明如下:
  • 產品組合定價法當產品屬於產品組合的一部分時,價格的訂定就需要考量產品之間的關係,
    • 產品線定價
      定價時先設定幾個價格點,在以價格點間的價格帶為基礎思考產品線旗下的不同產品應該放在哪個價格帶,最後根據其他因素進行微調。也或者是制訂幾個價格線,根據每個價格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產品。
    • 選配產品定價
      除了標準配備外,搭售一些選購配備,如手機的簡配及全配的搭售。
    • 搭配使用產品定價
      當產品使用上必須同時配備搭配用產品(Captive pruduct)時,就需要考慮搭配產品的售價,常見的是印表機的墨水匣、遊樂器的遊戲軟體等。一般此類型產品會將主體產品價格盡量壓低,等到成功以低價吸引消費者之後,再以較高利潤的搭配產品來創造收益。
    • 副產品定價
      原料型產品,如肉品、石油製品、化學製品,通常都會連帶生產出一些副產品(by-product),若副產品毫無價值且處理成本高的話,成本通常會轉嫁給主產品而提高售價,所以要設法找到副產品的市場,只要價格高於儲存及運輸成本就可以出售,這會有助於降低主產品的成本及價格。
    • 產品包裹定價
      將一組相關貨互補的產品包裹起來,再以較優惠的價格出售。如旅遊業的團費通常比自由行還要來的便宜、唱片業者的紅標綠標商品..等。也或者可以是多單位產品優惠定價(multiple-unit price),如超商的飲料同類產品第二件6折。
  • 新產品定價法
    • 市場吸脂定價法
      以高價推出新產品,藉由高價位帶來的高毛利創造利潤極大化,以回收研發成本。但隨著產品生命週期的推進,高價區已吸收不到利潤,此時便需逐步降低產品價格以吸引下一層的顧客群。適用以下幾個情況:
      a.當產品品質或形象足以支持產品的高價位時,且有足夠多的顧客願意支付高價購買時
      b.少量生產並不會使單位成本或配銷成本增加,也不會抵消高價所帶來的好處時
      c.市場進入障礙高,高價不會吸引競爭者的加入
      d.高價能夠傳遞出優良產品的形象。
    • 市場滲透定價法
      以低價推出新產品,追求市佔率的極大化,鎖定大量的價格敏感者。透過大量的銷售降低單位生產成本,進而以低價嚇阻潛在競爭者。然而此方法的風險在於必須要有把握能衝出高銷售量。適用以下情況:
      a.有一個較大的市場
      b.市場對價格高敏感度,低價可以有效刺激市場快速成長
      c.生產及配銷成本會隨生產經驗累積而降低
      d.低價可有效嚇阻實際及潛在的競爭者
      此外,鑑於低價較容易吸引顧客注意與嘗試購買,可在新品或新店開幕時採取『上市優惠價』來吸引新顧客的嘗試,在促銷期過後再需要恢復正常售價。
  • 差別定價法一種產品或服務以兩種或以上的不同價格出售(無關乎成本)
    • 顧客類型區隔
      如旅遊景點的門票分為全票、軍警票、學生票、當地市民票等
    • 產品形式區隔
      如遊戲公司針對經典遊戲推出的典藏版、豪華版。
    • 形象區隔
      如相同容量及規格的隨身碟,使用不同的外觀造型便產生不同的價值感。
    • 通路區隔如同樣的飲品,在自動販賣機、便利商店、雜貨店、超市等不同通路便有不同的價格
    • 地點區隔如演唱會或球賽的座位位置。
    • 時間區隔
      如飯店旅館在旅遊旺季會取消平日的優惠。花在特定節日價格會往上提昇。
  • 心理定價法
    • 聲望定價法
      故意將售價定得非常高,以彰顯高人一等的品質或形象,並襯托出產品擁有者得格調與身分地位,通常適用於奢侈品市場。
    • 畸零數/整數定價法
      故意將價格尾數定為畸零數或者數,以影響消費者對產品價格得認知和感受。便利商店常用的 如39/49元產品組合,速食店的79元午餐,可讓消費者產生較便宜的聯想。但若不希望產生此類聯想,還是盡量採用整數定價法。
    • 參考價格定價法
      消費者藉由「內在參考價格」(過往經驗)與「外在參考價格」(廣告或周遭相關價格資訊)來作為價格比較基準。藉由此法可影響消費者對價格的觀感。如價格標示「原價多少、特價多少」、「競爭者售價多少,本品售價多少」或是把較低價的產品擺在高單價的產品旁,暗示其為同等級商品
  • 推廣定價法廠商運用價格或價格相關因子作為推廣/促銷工具,以刺激顧客購買意願。
    • 特價品定價法
      零售業經常用來帶動人潮的招數,透過特價品的犧牲來帶動人潮,順便購買非特價的產品。
    • 特殊事件定價法
      運用特殊事件作為調整價格的「藉口」,以達到廣為招來的目的。如清倉特賣會、週年慶等。
    • 分期優惠
      藉由分期付款的優惠增加消費者購買機會。如汽車業者的零頭期款、零利率分期付款等方案
    • 保固與服務契約
      不在價格上作文章,而透過免費或優惠的保固及售後服務來換取消費者青睞。
    • 心理折扣
      先將價格定的很高,再提供大福的折扣,讓消費者心理上感覺站了很大的便宜,如衣服通常售價常約為標價的一兩成。

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轉載]網站分析入門

觀念不錯,值得一看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置入性行銷(Placement marketing)

以下摘錄自維基百科,詳情請看原文

置入性行銷(Placement marketing)又名 置入式行銷,或又稱為產品置入(Product placement),是指刻意將行銷事物以巧妙的手法置入既存媒體,以期藉由既存媒體的曝光率來達成廣告效果。行銷事物和既存媒體不一定相關,一般閱聽人也不一定能察覺其為一種行銷手段。

--以下為個人評論--
我想置入性行銷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電影中,主角開的車、戴的手錶、喝的飲料...。在消費者在觀賞電影的過程中,通常會將自身融入劇情之中(當然演員演技跟劇情都要能夠打動人心才行),情緒也隨著劇中情節而起伏。舉個最明顯的例子來說,在電影「終極殺陣 Taxi」系列以及「玩命快遞Transporter」系列,都透過主角在整部電影飛駕馳騁,上山下海與壞人追逐競速,都在不知不覺中讓消費者體會該品牌車系的優勢,品牌形象也透過此一手法深植人心。
所以大家覺得有沒有效果? 當然!!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五力分析(5 Forces Analysis)

以下轉載自維基百科,原文見此

四種力量--來自消費者的議價能力、來自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來自潛在進入者的威脅和來自替代品的威脅--共同組合而創造出影響公司的第五種力量:來自現有競爭者的威脅。而每一種力量都由數項指標決定:

來自消費者的議價能力
  • 消費者集中度
  • 談判槓桿(bargaining leverage)
  • 消費者購買數量
  • 消費者相對於廠商的轉換成本
  • 消費者獲取資訊的能力
  • 消費者垂直整合(bargaining leverage,backward integrate)的程度或可能性
  • 現存替代品
  • 消費者價格敏感度
  • 總消費金額
來自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 供應商相對於廠商的轉換成本
  • 投入原料的差異化程度
  • 現存的替代原料
  • 供應商集中度
  • 供應商垂直整合(bargaining leverage,forward integrate)的程度或可能性
  • 原料價格佔產品售價的比例
  • 來自潛在進入者的威脅
  • 進入障礙
  • 規模經濟
  • 品牌權益
  • 轉換成本
  • 強大的資本需求
  • 掌控通路能力
  • 絕對成本優勢(absolute cost advantages)
  • 學習曲線
  • 政策
來自替代品的威脅
  • 消費者對替代品的偏好傾向
  • 替代品相對的價格效用比
  • 消費者的轉換成本
  • 消費者認知的品牌差異
  • 來自現有競爭者的威脅
  • 消費者的力量
  • 供應商的力量
來自潛在競爭者的威脅
  • 來自替代品的威脅
  • 現有競爭者的數目
  • 產業成長率
  • 產業存在超額產能的情況
  • 退出障礙
  • 競爭者的多樣性
  • 資訊的複雜度和不對稱
  • 品牌權益
  • 每單位附加價值攤提到的固定資產
  • 大量廣告的需求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對消費者該「推」還是該「拉」?

以下文章整理自經理人雜誌,穿插部分個人想法,要看原文,請自行購買:)

在行銷學中,行銷溝通的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接觸顧客促銷產品的「推式行銷」;另一種是透過打廣告,幫消費者建立產品印象的「拉式行銷」。若在「推」與「拉」之間能妥善組合,將能創造更高的銷售績效。
推式(Push)行銷:適合高價位產品
基本構思偏重通路策略,透過製造商或通路主動出擊,向消費者推銷商品。一般為消費者平常不會直接購買的商品,例如透過酒促小姐銷售高價酒類、透過業務推廣網站架設服務,通常此類商品消費者無立即性需求,衝動性購買為主。

拉式(Pull)行銷:適合一般日常用品
以廣告直接對消費者訴求產品優(特)點,吸引其主動到店面成交。一般為取代性高,消費者平常就會購買的商品。例如餅乾、飲料,通常此類商品消費者已有需求。

--依照慣例來個評論--
在貧富差距甚大的M型社會中,對M型左邊貧窮消費者的高價位產品,在右邊的富有消費者的眼中卻只是一般日常用品,所以大部分的商品的行銷手法都要同時兼具推式與拉式,當然仍有在富有消費者眼中還是屬於高價位的商品,而此類型的消費者對商品各方面條件將相對挑剔,要滿足其需求,更不能單純以推拉兩式蔽之。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群聚效應(Clustering Effect)

以下摘錄自維基百科,詳情請看原文

群聚效應是一個社會動力學的名詞,用來描述在一個社會系統裡,某件事情的存在已達至一個足夠的動量,使它能夠自我維持,並為往後的成長提供動力。
以一個大城市作一個簡單例子:若有一個人停下來抬頭往天望,沒有人會理會他,其他路過的人會照舊繼續他們要做的事情。如果有三個人停了下來抬頭望天,可能會有多幾個人會停下來看看他們在做甚麼,但很快又會去繼續他們原來的事。但假若當街上抬頭向天望的群眾增加至5到7人,這時,其他人可能亦會好奇地加入,看看他們到底在做甚麼。

--以下為個人評論加上其他收集來的資料--
群聚效應用在行銷方面,則引伸為企業間彼此競爭但卻又隱然合作依賴的關係。
大致上有以下類型:
一、地域型:如觀光景點阿里山的民宿飯店及廬山的溫泉飯店
二、產業型:如台中的電子街、台北的五分埔
三、社群型:在網路盛行後衍生的族群,如奇摩購物及PChome商店街
而不管是以上哪一種類型,在這些聚落形成之後通常都對人潮都可以有效且穩定吸引力,且經營的效益會比單獨一家經營還要高。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以買電腦來說,懂組裝的人一定會到電腦商場,因為可以一家一家比較,然後還可以殺價,有時候還有某些店面有特殊促銷。消費者本身可以購買自己認為最划算的組合(店員可愛?!),有時還會額外買下一些本來沒有設定要買的促銷商品。
在整段過程中,消費者可以有很多選擇(自主性)可以殺價(降低成本)以及可以看妹(附加價值...XD)。因此會有很多消費者願意到這種以電子商品為主的商店街或商場,店家自然也可以藉此提升收益。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企業網站吸睛大法

以下文章節錄自經理人月刊,詳見原文

要讓企業網站成為有效的行銷工具,前提是要實用方便,並且以客戶的需求著想。專家指出,以下5個檢核方式,將有助於你留住消費者的眼睛。
1.去除華而不實的動畫音效
不要使用過多炫目但無實際功用的動畫、音效或其他特殊效果,疲勞轟炸上網者,這會讓他們對於如何瀏覽網站,感到十分困擾。所以,你應該去檢查一下公司網站,是否如你想像中那麼容易瀏覽及操作。
2.請人實際使用網站
找幾位對於你公司網站並不太熟悉的好朋友或老客戶,要求他們代你上網,找尋某項特別的資料,例如「退換貨物的特別規定是什麼」,然後仔細聆聽他們實際使用後的經驗及意見,立即做出必要改善。
3.三層以內找到資訊
網站上方或左方的重點標示,一定要清楚,讓上網者可快速點擊,打開下一頁。務必要讓取得相關資訊的點擊次數,維持在最低水準,因為上網者可不希望得點擊超過3次,才能取得所需資訊。
4.搜尋結果要正確
如果貴公司的網站設有「搜尋」功能,請確認搜尋結果的正確性與適切性,以提供上網者足夠的資訊,否則半調子的搜尋功能,有等於沒有。
5.備齊十大資訊
以下是消費者經常在公司網站上找尋的十大重要項目:
˙聯絡資料
˙商品或服務訊息
˙商品樣本或過去提供服務的案例資訊
˙客戶服務(解決問題、常見問題釋疑等)
˙線上購物的機制
˙公司簡介
˙公司最新動態
˙就業機會
˙輕易回到網站首頁
˙簡單易懂的導覽指引

--以下為個人評論--
其實這篇文章已經有點久遠了,剛好在整理以前收集的文章時看到...
可以注意到,文章中所列的重點,都是以「客戶的觀點」來設計網站,對照一下本站對Google SEO的介紹,可以發現Google搜尋引擎的公式設計,也剛好是著重在網站所呈現的內容及介面使用的便利性。換句話說,只要網站初始設計就已考慮好客戶的需求,其實跟本就不需要特地找SEO業者進行優化了。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長尾效應(The Long Tail)

以下文章節錄自Wikipedia,詳見原文

長尾(或長尾效應, The Long Tail)一詞最初由 Chris Anderson 發表在2004年的《連線雜誌》[1]中,用來描述諸如亞馬遜和Netflix Real.com Rhapsody 之類網站的商業和經濟模式。是指那些原來不受到重視的銷量小,種類多的產品或服務由於總量巨大,累積起來的總收益超過主流產品的現象。在網際網路領域,長尾效應尤為顯著,因為網路廣泛的銷售層面,讓99%的產品都有機會銷售,而這些具有長尾特性商品將具有增長企業營利空間的價值。不但如此,長尾商品的規模還大得驚人,其商品的總值甚至可與暢銷商品抗衡。

--以下為個人評論--
Google的Adwords廣告,就有效的利用了這個效應,讓廣告不再只侷限於大型企業的領域,預算較低的中小企業也都能輕鬆上架。此外,各種中小型的網站及部落格也能反過來透過Adsense自動找到廣告商投放廣告而得以生存茁壯。Adwords和Adsense 在某種角度上而言,讓網路廣告形成一個自然循環,在市場中自然演化。
為了獲得更多的廣告收益,網站管理者或部落客必須更用心經營以吸引更多訪客;而廣告商則透過特殊的競價方式讓自身產品在最相關的優質網站上提高曝光量,廣告版面不再只由大企業所獨佔。這樣的條件也確實成功地抓住了廣大的中小企業市場及利潤,遠超過了以往只抓住前20%大企業的傳統廣告。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病毒式行銷(Viral Marketing)

以下由Wikipedia節錄下來
詳見原文

病毒式行銷,又稱基因行銷核爆式行銷是一種信息傳遞策略,通過公眾將信息廉價複製,告訴給其他消費者,從而迅速擴大自己的影響。和傳統行銷方式相比,顧客自願接受的特點使得成本更少,收益更多更加明顯。

成功的關鍵
1.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
2.提供無須向他人努力傳遞信息的能力;
3.信息的傳遞範圍很容易由小向大範圍擴散;
4.利用公眾的積極性和行為;
5.利用現有的通信網路;
6.利用他人的資源

在高度網路化環境下生效的四項原則
1.網路化社群的組成能維持其自主性。
2.網路化社群擁有本身認可的網路領導人,而他們也被外界視為專家。
3.網路領導者經常以社會價值之名推銷產品,而行銷者通常無法理解其意義。
4.由於網路領導者對其認可的產品相當關心,而他們喜愛特定類別和產品的理由必須被尊重,且通常獲得認可。

--以下為個人評論--
由上可知,這種行銷方式正如其名,病毒先將細胞同化後,再以之進行複製,而這個細胞如果剛好又是代表性的主要細胞,那病毒的擴散將一發不可收拾。Google的搜尋引擎、山寨機、無名小站...都是很好的病毒式行銷的成功案例,從初期默默無名到爆紅,也不過短短一兩年時間而已。